祗怎么读?不懂得来看一下,搞错了容易闹笑话
三国时期有个挺有名的蜀汉重臣叫陈祗(zhī),力挺姜维北伐的关键人物,所以这个“祗”字大家伙应该比较眼熟。
“祗”字还有另外三个同胞兄弟:祇、衹、袛,老祖宗发明这四个字的时候,估计有点糊弄,存心让后人睁大眼睛去“找不同”……
汉字有个很神奇的现象,就是组成词的时候都认识,单独拎出来却好像“初次见面”。
比如“海市蜃楼”都会读,“蜃”出来走一步,是不是有点不认识了? 风流倜傥是个常用成语,“倜”单独出现时,是不是忍不住要读成chóu?
祇这个字不认识,没关系,组成神祇是不是就眼熟了?
那么,祇、祗、衹、袛四兄弟分别怎么读,都表示什么意思呢?
其实,祇(qí)、祗(zhī)、衹(zhǐ)、袛(dī)很好理解,前两字皆与神明相关,后两字和衣物相关。
从部首上解读,咱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。先说祇和祗。
祇的意思
你看祈、祷、禅、神、福、禧、祥、祸……这些表示参神、祭祀、吉凶类的字,都是“礻”字旁,与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相关。
礻是由“示”字变形而来的,所以才被叫作示字旁。
《说文解字》里对示的解释是:“天垂象,見吉凶,所以示人也;示,神事也;”
“示”上半部分的“二”在古文中表示上(天上),下半部分的小,甲骨文的写法是三竖笔,代表日、月、星。人们观看天象,了解神的示意。
“祇”读qí,左边的“礻”表示神灵,右边的“氏”,它的甲骨文形态像一个人提着重物,身体前倾似乎要掉落,因此氏有坠落的意思。
祇的字面理解就是神灵降临。
《三字经》里说“三才者,天地人”,古人认为天、地、人构成了世界,而且每个领域都有一个管属的神,而“祇”便是其中的地神。
我们常见的“神祇”这个词,经常有人会问:这里的“祇”到底读qí还是zhǐ?这个词里它仍读qí。
祇确实可以读做“zhǐ”,是“只”的异体字,表示仅的意思,宋朝以后作副词使用时直接就用“只”了。
祗的意思
与之相似的便是“祗”,读音为zhī,它比祇字多出一点,其意思与“祇”大体相似,但其中多了一层祭拜并敬酒给神明的意思,所以在“氏”字的下面多了一点。
“祗”,通常理解为敬。因此古书里的“祗”字,多与“奉”、“承”、“仰”、“候”等动词连用,表达非常恭敬的态度。
衹和袛的偏旁都是“衤”,平常我们称它为“衣字旁”,有这个偏旁的字基本上和衣物相关。
“衹”的读音比较杂,有三四种读法,读tí和qí的时候,分别表示橘红色丝织品以及僧尼的袈裟。
《广韵》就有相关注解:“衹,衹衼,尼法衣。”
通常情况下它读作zhǐ,在古籍中,“衹”和“祇”这两个字可以通用,“衹”是“只”的繁体字。
袛这个字有点鸡肋,它使用得非常少,字面上解释就是古时候的短衣、汗衫,但它又和“衹”区分不开。
比如韩愈的名作《马说》中,有这么一句“故虽有名马,袛辱于奴隶人之手”,我们学的课文中,将袛改成了“只”,更方便阅读理解。
再如《诗经·小雅·我行其野》里的这句“诚不以富,亦袛以异”,翻译成大白话就是“不是她家比我富,只是你变心的缘故”,这里的“衹”字,也是“只”的意思。
一言以蔽之,祇、祗、衹、袛这四个字打断骨头连着筋,作为副词使用时,都可以通用,但现代汉语中全部用“只”来代替了。
对现代人而言,衹和袛这两个表古代衣物的字可以说根本使用不到!
祇,还有个常用词:神祇;“祗”,用在书面语里显得挺讲究,诸如祗候、祗敬之类。
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字。
从刻在龟壳兽骨上的甲骨文,到刻在钟鼎器物上的金文,从秦国一统时的“书同文”,到奠定了汉字字形和结构的隶书……再到现如今的简体汉字,一笔一划中,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。
古时因为地广人众、通讯不便加上方言体系差异,在传播的过程难免出现发音不同、字义分歧,从而“因音通假”。
这在祇、祗、衹、袛四字上便是最直观的体现,它们在读音和使用上出现了太多种可能,有一种混乱的感觉。
所以,不具备传播和实用性的字和意必然会被时代慢慢摒弃。
现今所记载的汉字已有八万多个,我们生活当中常用的可能不到一万个,对多数人来说,两三千词汇量在生活里已经游刃有余。
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时期,不断的简化和迭代,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书写,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为便捷。